江苏刮起最炫“京昆风”、一个村庄的历史 | 文艺周刊荐读_世界快资讯

2023-06-02 00:17:25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新华日报·文艺周刊(第221期)

【繁花】

【新潮】


(资料图片)

【繁花】

紫金京昆群英会——

高雅精妙,古今风华贯京昆

“打车回学校,网约车司机很震惊,现在的年轻人竟然会去看京剧,我告诉他剧场里有好多年轻观众,去看现场只有零次和无数次。”5月25日,网友“邂逅-花满山”在小红书晒出自己在南京紫金大剧院观看京昆群英会的体验。

“戏曲大省”江苏,既是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也孕育了昆曲600年的风雅。眼下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高雅精妙的戏曲艺术从全国各地汇聚而来,在江苏各大剧场绽放出传统文化的华彩。

名角名剧名团,江苏刮起最炫“京昆风”

“唱得太好了,再来一个!”5月24日晚,足足演了三个小时的京剧《杨门女将》让观众意犹未尽。“佘太君”扮演者董源只能再次返场,献唱《红灯记》片段,呼应台下热烈的掌声。

名角、名剧、名团汇聚,从5月18日京昆群英会开幕至今,24场京昆大戏已上演了近一半,深厚的历史积淀、精湛的技艺水平,让“泡”在剧场里的戏迷感叹:能一次性欣赏来自全国各地的这么多好剧,真的是太幸福了!

率先与观众见面的是的京剧演出。以省演艺集团京剧院带来的三出大戏为例,《杨门女将》《骆驼祥子》和《张謇》展示了京剧不同面相的美。《杨门女将》是传承60多年的传统京剧大戏,行当齐整,文武兼备,通过京剧的手法、语汇让祖孙四代、十二巾帼英雄不同的个性鲜明地“立”在舞台之上,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颂歌;《骆驼祥子》被誉为京剧现代戏的“里程碑”之作,不仅散发着浓浓的老北京味儿,还拓展了演员的表演行当、创造了“洋车舞”等新的程式;新编历史戏《张謇》,和国家京剧院强强联手,深挖江苏元素,探寻“长江之子”张謇壮怀激烈的精神世界。

“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剧,各个有戏!”一连看了群英会数场演出的京剧粉丝于正连告诉记者,接下来他最期待的是国家京剧院带来的梅派经典京剧《凤还巢》,“好戏太抢手,票早早就卖光了,只能到时候看有没有人临时有事,把票转出来了。”于正连说。

生旦净丑、唱念做表……从外地“赶”来演出的全国各大京昆院团,纷纷拿出看家本领,让观众尽情领略京昆之美。

比如,山东京剧院带来的《奇袭白虎团》取材于朝鲜战场真实事迹,主演和“尖刀班”要以多种姿势从两米的高处“下高”“云里前扑”“云里翻”“下高三百六转体”,如此难度系数大的身段动作赢得喝彩声一片。

比如,在北京京剧院演出的京剧《许云峰》中,京剧名家谭正岩、杜镇杰不仅同台飙戏,为南京观众展现历久弥新的红岩精神。在剧作中他们还加入了不一样的“呼吸”,如四川的清音、现代的编舞、说唱的元素等,展现京剧传承与创新的发展面貌。

再比如,上海京剧院的《四郎探母》、天津京剧院的《战宛城》让人看到了京昆艺术深厚的底蕴。《四郎探母》主演蓝天如说:“我学的是余派,田慧是梅派,像这样传承了200年的传统老戏,还能行当齐全、流派纷呈,就是这部戏的最大看点。”而武戏文唱的《战宛城》,武生、花脸、花旦、武丑等多个行当同台争辉,让人过足戏瘾。“这出戏演起来很困难,它需要一个大班底,群众演员基数众多,对每个主演的要求也非常高,这次群英会,我们特意将这台在剧场不经常看到的戏带过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剧中张绣的扮演者、梅花奖得主黄齐峰说。

接下来,昆剧《十五贯》《瞿秋白》《自有后来人》等省内外昆剧精品将继续在江苏刮起最炫“京昆风”。

致敬与传承,师生情、家国义在舞台“出彩”

“有的人唱出了青春,有的人唱出了人生。传承,是你我爱的遇见、艺的守望,是我们一路走来的坚定与坚强。思佳,祝福你,唱得坦荡,唱得响亮。”5月30日晚,名师带徒专场演出在紫金大剧院上演,当主持人念出胡锦芳老师在病榻上捎来的寄语,台上台下都红了眼眶。

致敬与传承是戏曲的永恒魅力,主办方精心设置并打造的“京昆武戏专场”“名师带徒专场”成为本届京昆群英会的亮点。

翻打腾跃,技艺超群,率先登场的“京昆武戏专场”由国家京剧院,天津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江苏省演艺集团京剧院、昆剧院及江苏省长荣京剧院的京昆名家同台竞演、切磋技艺,为观众带来《战金山》《挡马》《铁笼山》《挑滑车》四折武戏,完美展现出武戏技艺之美和大武生的魅力。

“京剧之所以好,就是因为它有文有武。缺文则没有文化,缺武则没有精神,只有文武兼备,才能传达我们中国人的精气神。”黄齐峰说。这一次,他和另一位梅花奖演员田磊以及江苏优秀青年京剧武生吴亮亮、“昆五代”吕廷安同台,共同出演传统经典剧目《挑滑车》中的高宠。“起霸”“闹帐”“走边”“大战”“挑车”……经典场面不断袭来,观众连声叫好。

武戏好看,武生难当!近年来,各地戏曲院团存在武行缺门,武戏演出少,武生演员基本功退化、流失严重等问题引发关注。针对戏曲界“文强武弱”现象,每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都会举办武戏专场,在丰富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内容形式、陶冶观众情操的同时,通过聚集江苏省内外各京昆院团的武戏演员同台竞演,一方面给予武戏和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和机会,另一方面也是激发武戏演员们不畏艰苦、勇攀高峰的信心,让戏曲舞台涌现出更多忠义爱国、正气凛然的武生形象。

人才传承,代代相继。随后亮相的“名师带徒专场”则特别安排了石小梅与施夏明、柯军与杨阳、张寄蝶与钱伟、胡锦芳与徐思佳、黄小午与孙晶五对师徒,通过学生演出、专家点评的形式,彰显南昆审美风格特色,明晰传承谱系,展示江苏文艺名师带徒工程的优秀成果。

据悉,“一脉相继·青出于‘兰’——纪念张继青先生专场演出”将于6月5日上演。即便是有着繁重的演出任务,哪怕是在表演结束后就要立刻开夜车赶回院团,张继青先生的弟子和学生们依然从各地奔赴南京,以传承的方式,让张继青先生的艺术在舞台上代代流传,使先生的精神在艺术中千古长存。

乐享与惠民,台上台下绽放年轻面孔

“通过评选的方式,让更多的名剧、近三年来的好剧来到群英会进行展示。我们也专门设置了50元的低价票,希望通过惠民的价格让更多的老百姓,特别是年轻人走进剧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谈到第四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江苏省演艺集团副总经理王莉认为,一个成功的艺术节离不开观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深度参与。

省演出公司的工作人员这半个月几乎天天“蹲”剧场,一方面留心观察现场观众对于每个剧目的反馈,另一方面也将演出的精彩剧照分享到演出微信群,供戏迷收藏。让他们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届的群英会,观众席中年轻的面孔真的多了起来,散场时候的交流也颇具专业性。这样的感受与热爱分享的年轻人在社交平台发表的观感一致。“今天特别来看京昆艺术节的武戏专场。本以为人会很少,或者都是老人家,结果剧场两层楼全部坐满,身边一个年轻的男生,一直聚精会神,鼓掌叫好。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爱上我们的国粹!”“牛牛的大白熊”在社交平台如是写道。

“好剧!才发现张謇竟然创办了这么多学校,而且不局限在南通,真是‘父教育母实业’的典范!”“90后”的侯女士在朋友圈晒了一张演员谢幕照片,舞台的背景处,南通纺织专门学校、吴淞水产学校、通州民立师范学校……密密麻麻的学校名、工厂名也是张謇一生成就的注脚。

据了解,2016年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在南京成功举办,打出了江苏文化新品牌。随着群英会的不断生长,它的内容与形式也在不断拓展和衍生,比如这一届的展示舞台继续走出剧场,“京昆大师讲堂”走进高校,与学子对谈;京昆书画展,跨界展风采;京昆票友大赛让戏迷票友走上舞台,指上谈京昆多了新媒体的体验感和参与度……

“演员们太不容易了”“这次探班让我对不甚了解的一系列幕后工作有了初步感知,一部戏从孕育到演出且能得到观众的认可确实不易!”到南京探亲的昆明戏迷沐青青也有幸参与到“京昆会客厅”的活动中。第一时间报名的她激动地说:“这次活动太有意义了,第一次这么近距离接触演员,了解剧目的排演过程,知道了一出新戏的诞生需要台前幕后各岗位工作人员的辛苦磨合,以后还会常来南京看戏。”

京昆群英会是一个重要的舞台,它让年轻人更深度地参与到京昆艺术之中,不只是观众,年轻的戏曲演员也通过这个平台,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贡献,促进京昆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今晚浙江昆剧团上演昆剧《十五贯》,这部剧在上世纪50年代曾书写“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的传奇。而正在上演的“京昆群英会”,新剧目、新演员也在持续不断地为中国戏曲的当下和未来积攒新能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新潮】

一个村庄的历史


文 | 沈毅玲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极爱陈维崧的词,承苏辛豪放旷达之风,拓霸悍悲壮之气。如这首《醉落魄·咏鹰》,精警犀利,收束处以己拟鹰,壮志未酬的遗憾,志在千里的豪迈,在月色昏沉、沙滩惨黄的辽阔天地里闪耀。

所以,当有一天,得以来到这位素有“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之称的陈维崧的胞衣之地,怎能不心潮澎湃?

自古以来,文明多雄于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的地区。太湖西岸的阳羡古城——宜兴西郊,有处高塍小镇,可谓名副其实的江南水乡,境内湖泊水荡遍布,碧波万顷,润土泽被,万物生长。镇西一座村庄地理独特,四面环水,如一片荷叶飘于水面,屋宇如星落玉盘点缀其间。傍晚时分,落日霞披湖面,碧水尽染,炊烟袅袅升起,一起于风中飘荡的,还有若有若无、忽远忽近的朗朗读书声: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

这片“荷叶”叫亳村,诗意的乡村景象千年不变。明崇祯四年,村东矗立着一片气势恢宏的砖雕建筑,前厅后堂,“崇仁宅”“文杏斋”“远阁”等亭台楼阁排列有序,这便是望族陈宅。朗朗读书声,从陈氏家塾“浩然堂”悠悠传出。在此读书的主要是陈氏家族孩童,村中有天资聪慧者也可免费入学。6岁的陈维崧,天资聪慧,勤奋好学,经史子集,过目不忘。

成年后的陈维崧,擅长骈文,尤精作词,开创阳羡词派,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誉“江左三凤”,被誉清初“玉麒麟”。如此成就与名望,在陈宅,绝非偶然。这个家族文脉深厚,历代人士功成名就。陈维崧的祖父陈于廷,是都察院左都御史、东林党的中坚人物,名动朝野。父亲陈贞慧是明末士大夫政治集团——复社的领袖之一,声动文坛。叔公陈于泰更是少有大志,十九成名,崇祯四年高中状元。陈于泰及父陈一教、弟陈于鼎皆为进士,成为当时美谈。

“浩然堂给陈维崧们请的老师,如钱僖等,可都是进士级别啊,放到现在,相当于请清华北大的教授来做家庭教师。”陪同我一起来亳村寻访的好友亚周“一语道破天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尊师重教之风由来已久,高塍亳村陈宅也是如此。据《塍西村志》载,其“境内办私塾源远流长。本地望族在宗祠、庙宇设馆,聘请德高望重有一定学识的贤士为塾师,本族子弟可免费入学。”重视启蒙,名师指点,自宋代至清末废止科举,总面积4.6平方公里的亳村计出状元1名、解元4名、进士66名,其中大都出自陈氏一族。一个小村出这么多的进士,即使在苏州、浙江等地也属罕见。

站在亳村这片神奇的“荷叶”上,青砖砌成的断垣残墙赫然在目,这是陈宅唯一留存于世的一座楼,即湖海楼更楼遗址,建于明嘉靖年间。那时高塍四周都是水路,爬上更楼,远眺交通要道——滆湖,方便及时掌握信息,迎来客往,对于名门望族来说,兼具瞭望台和情报站之职。

此刻,我与这座残缺不全的古建筑默然相望。历史的年轮滚滚不息,人类因各种机会因缘,浮萍飘零、落叶生根、繁衍生息。永嘉之乱、安史之乱、靖康之乱,我国历史上这三次战乱均引起南北大迁徒,中原地区许多优秀人士流落江南。北宋靖康南渡时,一位陈姓亲军指挥使在安徽亳县作了长期的驻留,后家族经浙江永嘉辗转到了古城阳羡高塍滆湖沿岸定居。陈氏起点不俗,格局高远,希望村落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于是提议把相连的陈家边、吴家边、尹家边三村合并,延用祖上生活过的亳县为村名。家风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浸润、濡养、教化的过程。据《亳村陈氏家乘》载,明嘉靖年间创办了家塾“浩然堂”,耕是立命之本,读为修身之策,渐渐给整个亳村营造出耕读传家、精进奋发的遗风祖训。

亚周是土生土长的高塍人,对亳村文化有着深入了解和浓厚兴趣。一路上,他的诉说饱含深情,我的身边仿佛流淌着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你看,这可是陈维崧的亲笔书法。”顺着他手指处,我欣赏着笔力深厚、刚劲有力的字体,聆听着陈氏遗风源远流长,思绪在远古与现实里穿梭。

明朝时期,民间化世俗化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古城阳羡地处长江三角洲的要冲腹地,当时风头正劲的吴门画派、云间画派近在咫尺,又有着崇文厚德的乡风,适合文艺种子生根发芽。当时,阳羡有一吴氏会馆,喜结交各路文人墨客。到吴正志一辈,他辞官回乡后,与“复社四公子”之一侯方域交往甚密,而侯方域与陈贞慧本是至交,都是擅长文律书画的风雅才子,常集聚吴氏会馆品茶赏画。一天,跟随父亲来到吴氏会馆的小维崧在吴家云起楼看到了镇楼之宝——元代黄公望的真迹绝笔《富春山居图》。维崧年龄尚幼却具极高的艺术鉴赏能力。他站在这件稀世珍宝面前,泼墨挥毫,一挥而就,一幅与之年龄尚不相衬的苍劲老道的篆体书法跃然纸上,“新结墨缘黄子久,古追笔法李阳冰”,即便时隔400年的今天,立于碑前,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激昂充沛的情感与力透纸背的功力。

“小楼上,望极浦,太微茫。估船夜笛江上,并作十分凉。”长大成人的陈维崧写下这句词时,定会忆起年少,家世显赫,欢乐无忧,爬上更楼远眺滆湖帆影点点、渔歌唱晚,不胜欢欣。而世事难料,明朝覆亡,异族入主,父亲离世,科场失意,家境日蹙,面临人生的重大转折与磨难。此时,经史子集等传统文化蕴积的深重文脉和底气在失意的逆境里从心胸生发出无穷力量。21岁的陈维崧开始南北浪游,洞察社会,博采众长,取法“苏”“辛”,兼收并蓄,终于自成一家,逐渐奠定阳羡词派领袖地位,成为矗立在中国词坛的一座奇峰。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是孟子的智慧与豁达。明清鼎革,朝代更迭,天崩地裂,士人或殉或降,或仕或隐。而孔孟之道,特别是浩然堂之精气与养分,早已为陈氏一族打下根基,面对乱世坚守节操底线,尽显文人之风骨,受到后人敬重和瞻仰。

我们来到村头的一个明清老码头,亚周说,河里有一只明朝元宝状石刻,用于固定靠港的船只。因连日梅雨,河水上涨,元宝真容难觅。正遗憾,一位阿婆走来,朗声笑道:“前几天我还站到元宝石上洗衣服的。”阿婆说,村子里古迹还有很多:“你看,那座永安桥,也是明代建造的,保存得很完整呢。”临别时,她盛情邀请下次去她家中喝茶,想和我们聊聊村子里的后生们,“他们一个个可有出息啦!”

光阴荏苒,无数功名成就都淹没在了历史的烟云里,而在亳村面积4.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永安桥、状元坟石刻、下田桥、东塘桥、湖海楼、东岳殿等很多文物古迹,一条屋檐石刻,一扇窗棂木雕,彰显着名门望族的非凡气度,诉说着亳村特有的人文气息。浩然堂不复存在了,可此刻,分明又无处不在。它在文物遗迹,在诗篇词作,在特有的汉语词境里冉冉升起。在村头巷末、在田间阡陌,在村民温暖的舌尖跳跃、闪烁,弥漫着亘古不变的历史芬芳。

编辑: 王慧

关键词:

上一篇:88元“深圳惠民保”值得买吗?热点解答来了!|全球要闻
下一篇:最后一页

相关新闻